王老師談名人學英語:蔡英文(上)
將英文提升到可以在職場上專業不費力地使用、或在國外求學時可以寫出像樣的學術文章、做出專業清晰的presentations、甚至是出國找工作是很多人想要達到的目標。在往這樣的目標前進的過程當中,不少人喜歡問身邊英文程度不錯的人一個問題 “你英文怎麼學的”? 不過一般人因為沒有辦法跟學者一樣,去真的做empirical research 去發現怎樣的學習法真的有效 (另,當某人說某個方法有效時,我們何從知道用同樣的努力,別的方法不會更有效?),因此在王老師談名人學英語專欄裡,將淺談名人 (名人定義: 廣為民眾所知英文程度不錯的人物,不限政治人物)所分享的英語學習法,分析並整理出什麼方法有用,而為什麼有用?什麼方法可能只是無心插柳,讓讀者更有一個遵循的方向。
這專題的第一篇,就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英語學習法開始談起。大家都知道,蔡主席曾經留學於倫敦政經學院 (LSE), 也曾位台灣在WTO等國際組織替台灣與他國談判。大家想必很好奇,小英是如何學習英文的?
蔡英文說, “我鼓勵學生多背、多念。一個人在國內英語可以學得很好,但他只能學會正確的英文,不是道地的英文。要學會真正的英文,你必須要在那個文化中生活才行。”
王老師: 在學習任何外語的過程中,多念多背是一定要的,但我會加一個很重要的點: 多觀察。討論這件事要從what, how 兩個面向看起。 談到what, 看什麼,學生往往不知道要念什麼、背什麼。很多成人學生喜歡動不動就念紐約時報、時代雜誌、經濟學人等雜誌,因為他們覺得年紀大看大家說英語和空英很怪。但若能力不到而念國外雜誌,就會像小孩子穿西裝,看了就忘,倖存下來的東西,也充滿著中式英文。我建議學生要找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看,看喜歡的東西,常常念起來比較容易一些(context 熟悉),你的腦才會有多餘的resources 去吸收語言 (不然看太難的東西,你的腦處理knowledge就快用光capacity了)。 另外,更直接影響的,這樣你才會持續。也要記得,要念覺得有點難但不會太難的東西。至今學界沒有人趕去說怎樣才是有點難又不會太難,但由我來看,一篇文章當中,如果單字有20%以上,那就不適合你念了。
另外,蔡英文說,一個人在國內能學正確的英文。
王老師:我對此是持保留的態度的。我有很多的學生和很多海外碩博士 (念了好多年)歸國的友人,寫一頁A4英文還是可以有20個以上的文法錯誤(還沒談到修辭)。這就談到了我上面所談的 “多觀察” 的重要性。觀察兩個東西。第一個,ㄧ定要去觀察上下文的環境以及詞組的搭配。怎樣的動詞常常接怎樣的受詞? Tiny 跟little 跟 small 有什麼不一樣?(不是要大家變語言學家,但多觀察後才會培養出正確的語感)。怎樣形容詞會修是怎樣的名詞?(e.g. sweeping conclusion, inclement weather, problematic assumption, robust evidence), 這樣才會培養出真正道地的英文。大部份“名人”所談的道地英文,都限於 “單字” 的規模,並不是台灣學生真正最困擾的問題。
再來要觀察的是(英)美國人所講東西,若要表達同一個意思時,自己會怎麼講。要觀察的是那個 “discrepancy” (或是你會的字,difference)。為什麼他們這樣講,我卻不會那樣講?觀察到這樣的gap, 是學好英文很重要的一步。英文停滯進步有一大原因來自於學生的自滿,或是以為自己英文很好,或是satisfaction of communicative needs。一定要隨時觀察那個 gap, 自己就會成為自己最棒的英文老師。